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王大鵬5月12日在交通能源轉型產業研討會上表示,交通行業與可再生能源具有廣闊的融合發展空間,發展意義重大,既有利于進一步發展可再生能源,又有利于推動交通能源低碳轉型,共同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作出貢獻。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9.48億千瓦。其中,水電裝機3.71億千瓦、風電裝機2.87億千瓦、光伏發電裝機2.59億千瓦、生物質發電裝機3148.5萬千瓦,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穩步擴大。
王大鵬建議,未來要加快“新能源+交通”等融合發展項目推廣應用。“十四五”期間,新能源將堅持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就地利用與外送消納并舉的發展方式。而當前土地因素已成為制約新能源發展,特別是在中東部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公路沿線邊坡、服務區、加油站等區域具有大量可利用的土地和空間資源,具備開展“光伏+”等新能源分布式開發和就近利用的有利條件。
“要推動可再生能源與電動汽車融合發展。”在王大鵬看來,電動汽車自帶電化學儲能設備,是破解當前制約新能源發展消納問題的重要措施。未來隨著電動汽車應用規模的進一步擴大,電動車車載電池的可用功率將十分可觀。
電化學儲能指的是以鋰電池為代表的各類二次電池儲能。相比抽水蓄能等機械儲能,電化學儲能受地形等因素影響較小,可靈活運用于發電側、輸配電側和用電側。
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能源局近日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提出,到2025年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到3000 萬千瓦以上。這意味著未來電化學儲能還有相當規模的增長空間。
王大鵬提到,要探索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制氫利用。氫能作為零碳、清潔、靈活的能源載體,是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方式。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電解水制氫不僅是清潔制氫重要的技術路線,更是實現可再生能源“時空轉換”,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和大規模、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措施。
4月底發布的《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2020》顯示,當前我國氫氣產能約每年4100萬噸,產量約3342萬噸,是世界第一產氫國。預計2030年我國可再生能源制氫有望實現平價,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情景下可再生能源制氫規模有望達到1億噸。
“‘十四五’期間,要在可再生能源資源條件好、發電成本低、氫能儲輸用等產業發展條件較好的地區,探索可再生能源發電制氫產業化發展,打造規模化的綠氫生產基地。”王大鵬表示,要推廣燃料電池在工礦區、港區、船舶、重點產業園區等示范應用,提高交通領域綠氫使用比例;在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現代石油化工產業基礎好的地區,也可重點開展能源化工基地的綠氫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