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提出2030年風電和光伏要達到12億千瓦以上,但是根據我們的計算,2030年風電和光伏需要達到18億千瓦才能真正滿足國家的新增的能源消費需求。在2025年到2030年,風電光伏還不能滿足能源需求,仍需要煤電來保證。”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希良日前表示。
12月8日,由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和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主辦的“‘雙碳’目標下電力低碳保供策略與政策研究系列研討會”在線上啟動。首期研討會的主題為“加快可再生能源發展,推動煤電功能定位轉型”。
“電力低碳轉型絕非易事,需要兼顧低碳與保供,協同推進煤電的轉型退出和可再生能源加速發展。”NRDC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張潔清認為,特別是對存量規模巨大的煤電,當下的關鍵是要盡快明確不同階段煤電定位與價值,并建立相適應政策市場環境,使煤電積極轉向調節備用、兜底保供資源,在低碳轉型的同時,更好地為近中期的電力供應安全和可再生能源發展服務。
推動可再生能源市場化,如何激勵清潔能源消費?
張希良參加“雙碳”目標下電力低碳保供策略與政策研究系列研討會,圍繞實現可再生能源與煤電協調發展的路徑這一議題發表觀點。他指出,可再生能源具有非常大的潛力,但是大比例的新能源占比也會造成較大的問題,需要發展容量市場、繼續推動市場化。過去可再生能源都是從供給側提供補貼等政策來驅動,將來應考慮如何激勵需求以拉動可再生能源消費,例如推動綠電市場、碳市場和可再生能源融合從而促進可再生能源更好的發展。“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中國華電集團公司副總會計師陳宗法提醒煤電行業,不要低估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的速度。他建議,對于傳統煤電,要轉變定位,以“清潔、效、靈活、托底”為轉型方向,實施“嚴控增量、改造存量、有序減量”策略,具體走“煤電+”以及“嚴建、改造、延壽、減發、退岀”的路子。
“煤電應當成為碳中和的助力,為碳中和保駕護航。”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強調,中國的煤炭消費和煤電約占全球總量的一半,因此煤電轉型和煤電退出問題必須由中國來解決。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西部煤電集團色連二礦罕臺川集裝站,正在裝煤的列車
防止煤電部門出現大幅虧損,電價調整是否必要?
“由于碳減排是有成本的,但是直接收益并不明確,所以國內政策的著力點應該是那些二氧化碳排放比較多的地區和行業。”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院長鄭新業說,如果按純排放領域,應主要集中在二氧化碳排放大省和主要行業。但是綜合來看,排放大省山西重要,北京同樣很重要。因為山西減排潛力比較大,而北京減排帶來的價值比較高。
鄭新業還提出,電價調整是必要的。系統成本和電網成本等加在一起的時候,供電的成本就會上升。隨著供給側產業結構越來越清潔,需求側的價格承受能力越來越高,能夠更多承受比較高的轉型成本,“能源價格沖擊沒有想象的那么大,要用好政策工具,匹配和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價格政策和機制。”
談及電力體制改革時,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與經濟專委會主任戴彥德表示,要保證公用事業部門維持行業基本的利潤率,防止煤電部門出現大幅度的虧損,促進行業有序、健康地轉型發展。